人民网开封4月17日电(智泓)4月14日,已近期颐之年的我国眼科泰斗、河南大学知名校友张效房教授,走进河南大学医学院“明德医学讲堂”,让河大学子近距离感受了这位世纪老人的人格魅力、生命感悟和精神追求。
张效房教授193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院。讲座中,他围绕“如何在抗日烽火中接受母校教育,学习医学知识,学习做人做事道理”的主题,用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从抗日战争时期艰苦勤奋的求学时代讲到新中国成立后,他身为一名眼科医生对医学孜孜不倦地钻研。从医70年来,张效房教授始终怀着一颗报国之心献身医学事业,先后攻克了沙眼治疗、眼内异物定位摘除、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等一个个国内外眼科难题,使无数患者重见光明。特别是他于1956年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关于“角膜深板层移植”的学术论文,其中的学术观点足足比西方国家超前了30年。
张效房教授是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曾荣获“2016全国十大最美医生”。讲座最后,他坦言自己最反对有关眼病的虚假宣传,一生行医从不收取患者红包,曾拒绝多个国外知名大学的高薪聘请,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钱再多,我也不愿离开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短短几句话,让在场聆听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这位世纪老人的人格魅力、生命感悟和精神追求。
河南大学副校长、医学院党工委书记孙君健主持讲堂。
孙君健表示,张效房教授的整场报告讲述了从他少年求学到成为国际知名的眼科专家的人生经历,内容翔实,语言生动,引经据典,娓娓道来,给师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张教授的一生可以用“爱、苦、创、正、诚”五个字来概括,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事业的热爱,不畏艰苦、勇于创新、正心诚意。在场师生从张教授的故事中参悟出了很多道理,体会到了老一辈医学大师的可贵精神内涵,激励大家今后为国家、为社会、为医学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